初秋季节湿热横行,这个时候谈论寒湿合适吗?你可知道,寒湿和湿热是湿邪的两个“得意门生”,是中医致病“双煞”?如果说湿热是中医调理的“难点”20倍杠杆,那么寒湿就是中医的“痛点”。
湿热之“难”:在于分为脾胃、肝胆、大肠、膀胱四处,很可能“割据三焦,影响全身”,4个病位互相呼应,病人口苦、身重、纳呆、苔黄症状明显,要认真辨清主证,用好主药,防止凉药伤阴、燥药伤津。
寒湿之“痛”:在于4条——
一是病程杂,寒湿包括外感和内生两个途径,外感可从大椎、膻中、神阙、命门等穴位进入,引起酸、麻、肿、胀、软等问题,是风湿的助推;内生多见于熬出内寒——长期熬夜、穿出内寒——忽视保暖、喝出内寒——饮食寒凉、吃出内寒——食物凝滞,引起虚、凝、堵、瘀等问题。
二是辨证难,既容易误诊为阳虚,用滋补方法,结果如同“鞭打病牛”,又容易误诊为痰湿,用补气化痰法子,结果如同“扬汤止沸”。
辨证寒湿外侵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,由点到片,再引起全身面上多种疾病;辨证寒湿内生是从足阳明胃经、手少阳三焦经开始,胃与脾互为表里,脾是后天之本,慢慢湿困而影响全身,三焦经生寒,就出现麻木、肿痛、颤抖、怕冷等问题。
三是易复发,湿热、痰湿只要用对药,可以管好久。寒湿盘踞体内难以撵走,或残部难以肃清,原因是寒、湿都是阴性,当寒湿勾搭,很可能长期患病,反复出现。
四是减寿命,湿邪作为六邪之一,长久不调理一定会影响健康,它威力最大是和寒邪结合成寒湿,潜伏于长夏,蠢动于秋季,发威于小寒,影响于冬春。由于寒是凝滞收引的,湿是粘滞重浊的,这两个结合就像“胶水”、“水泥”一般糊住气血、筋络通路,带来大量健康问题。
凡是慢病、大病、重病、顽病、杂病的患者,普遍都有寒湿问题,所以有“寒湿是万病之源”的说法。
资料显示,晶能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+”,债券期限6年(本次发行的票面利率:第一年 0.20%、第二年 0.40%、第三年 0.60%、第四年 1.50%、第五年 1.80%、第六年 2.00%。到期赎回价为 108.00 元(含最后一期利息)。),对应正股名晶科能源,正股最新价为7.4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3年10月26日,转股价为13.48元。
寒湿的临床诊断症状有不少,如关节痛、腹痛、面青泛紫、疲惫乏力、咯痰等,但核心辨证有三点:
1、全身或四肢怕冷,遇冷风就不适,天气突然降温症状加重,雾霾天卧床不起,平时穿衣较多,喜欢盖厚被子。
2、关节肌肉不适,不是酸乏就是隐痛,不是麻木就是肿胀,冬天睡觉还要穿袜子,遇冷风就鼻塞咽痛。
3、只要有天气变化,或遭遇传染病菌等致病因素,寒湿体质的人通常很快中招,免疫防线千疮百孔。
寒湿患者群体,从二十多岁到七八十岁都有,辨证看有三种情况:
一是外邪入侵,即成邪实,深入经络,痹阻血脉,全身不适。
二是正气不固,卫阳不足加上血虚,出现血脉痹阻,肿胀炎症。
三是虚实夹杂,寒湿皆为阴邪,加上风邪为阴,三阴碰头,久留于体,必伤正气。
从患者主诉看,有几种表现很常见:
1、腿像灌了铅似的走不动,老寒腿发作。
2、皮肤像筛子一样,毛孔洞开,起鸡皮疙瘩。
3、后颈部像装了风扇,凉风嗖嗖往背部灌。
4、口鼻像制冷空调一样往外冒冷气,经常鼻塞流涕。
知道了病因、病症,关键是要治好——寒湿既要驱寒又要逐湿,既要扶正又要祛邪,既要升阳又要益气,既要防风又要除痹,既要通络又要搜剔。
这几个方面通盘考虑,决定了辨证绝不能拘泥于某一处、用药不能局限于某一药,凡是只治一个症状、只用一个药方就想把寒湿斩草除根,是不现实、不正确的。
治寒湿要从哪里入手?有的人从健脾+祛湿两方面考虑,有的人从寒湿在表皮、肌肉、骨骼、脏腑等不同病位考虑,这些都有一定道理,但比较科学和管用的,是从六经辨证入手。
寒湿的论述,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归纳于《伤寒杂病论》,以清代《温病条辨》论述较为系统。吴鞠通认为“寒湿于人身,上焦合肺,中焦合脾,流于下焦,与少阴癸水合”,“寒”、“湿”阴实一条线下来处处捣乱,害脏腑害经络,身体就出问题了。
大量中医临床辨证发现,六经除少阳外,太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这“二阳三阴”均可能产生寒湿。那么这五条经络,如何辨证论治?
1、太阳寒湿,分经证和腑证。
经证可见起病急,头重发热,恶寒筋痛,舌白脉浮,要温经散寒,用十神汤可解。
腑证可见头晕恶寒,小腹冷胀,小便不利,口渴烦躁,苔白脉沉,要温阳化气,用附子五苓散。
2、阳明寒湿,分经证和腑证。
经证可见额头闷痛,全身酸胀乏力,关节疼痛,舌白脉缓,要除湿解肌,可用杏苡汤。
腑证可见胃家实,冷痛不适,恶心呕吐,食欲差,苔白脉滑,要温中散寒,用理中汤加减。
3、太阴寒湿,分虚证和实证。
实证可见胸满痞结,食欲下降,二便不利,苔白厚腻,脉缓,要温脾除湿,视轻重用半苓汤或厚朴草果汤。
虚证可见腹痛、失眠、四肢发冷疼痛,大便不通,舌泛灰,脉迟,要通阳散寒,可用白通汤加减。
4、少阴寒湿,分虚证和实证。
实证可见头重身痛,眩晕乏力,心悸胸闷,关节疼痛,肌肉痉挛,舌白腻脉沉迟,要温阳散寒,可用真武汤加减。
虚证可见怕冷畏寒,手足不温,气短乏力,下肢浮肿,舌苔白,脉缓无力,要温阳补虚,可用四逆汤+参茸汤。
5、厥阴寒湿,这是寒湿长期不调理,或已发展到肿瘤阶段了。
寒湿入经络,渗于血分,寒热往来,手足厥冷,胸腹冷痛,体虚消瘦,舌质泛紫,脉细难触摸,既要温阳,又要散寒,更要逐瘀,还要扶正。
厥阴寒湿视情用当归四逆汤、桂枝汤、白术附子汤、芍药甘草汤、苓桂术甘汤,以及实脾散等等,总的思路是气药+血药+升阳药+祛湿药+通络搜剔药,有的药力畯猛,不可久服。
另外,寒湿调理除了用药,还可用艾灸、按摩等方式辅助调理,或者在三伏天“冬病夏治”,可用晒背、泡脚等方式调理20倍杠杆,在生活和饮食上也加强拔寒除湿,但注意遵医嘱调理。